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糖代谢检查项目临床意义(5项)

项目名称

缩写

临床意义

葡萄糖

GLU

参考值:3.9~6.4mmol/L

病理性增高常见于胰岛功能低下,脑震荡,脑溢血等;病理性减低见于呆小症,长期营养不良,酒精中毒等。

生理性高血糖:见于饭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后或情绪紧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时。病理性高血糖:内分泌腺功能障碍引起高血糖;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加刺激血糖中枢使血糖水痘升高;脱水引起高血糖;如呕吐、腹泻和高热等也可使血糖轻度升高麻醉、感染性疾病、毒血症、抽搐、胰腺炎、胰腺癌等情况下也可出现高血糖。生理性低血糖:见于饥饿和剧烈运动。病理性低血糖: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而使生长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严重肝病患者,由于肝脏储存糖原及糖异生等功能低下,肝脏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血糖测定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糖化血清蛋白

GSP

参考值:≤μmol/L

血清蛋白半寿命较短,可有限的反映患者过去1~2周内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清蛋白的含量可反映DM患者近2~3周内血糖的水平。HbAlc代表过去6~8周血糖平均水平,且变化晚于FMN。对不稳定DM血糖值变化较大时,FMN能及时监测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血清FMN与C-肽呈负相关,与空腹血浆胰岛素无差异。故可作为胰岛素治疗DM的病情监测指标。且FMN反映糖代谢比HbAlc更敏感。对判断DM的短期疗效,及时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比HbAIc更有用。血清FMN可作为DM妊娠与孕期高血糖的鉴别。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3.0-6.0%:非糖尿病;6.0-9.0%:控制中的糖尿病;>20%:失控的糖尿病

升高:见于血糖升高、糖尿病等

糖化血红蛋白实验反映糖尿病病人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用于糖尿病病人的监测管理。葡萄糖在血红蛋白β链N-末端缬氨酸残基特异性地修饰血红蛋白形成糖化血红蛋白,其浓度与红细胞生命周期的血糖平均水平有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病人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D3羟丁酸

D3H

参考值:0.02~0.27mmol/L。

升高:见于酮症酸中毒、糖尿病。

血清β-羟丁酸在糖尿病患者中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酮症酸中毒患者高于无酮症糖尿病患者,在无酮症糖尿病患者中β-羟丁酸阳性率高于酮体定性阳性率,β-羟丁酸测定对于糖尿病患者病情监测、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及预防病情恶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乳酸

LAC

参考值:12~16mg/dL。

升高:与激烈活动相关的组织缺氧、呼吸衰竭或低灌注状态、严重脱水、败血症和恶性肿瘤及糖尿病酮中毒伴发乳酸中毒等。

在肌肉细胞中,乳酸浓度升高表明代谢性酸中毒可能是乳酸中毒。与剧烈活动有关的组织缺氧会提高血清乳酸浓度。由呼吸衰竭或低灌注状态引起的组织缺氧,则可见到危及生命的乳酸中毒。严重的脱水也会导致肌肉细胞氧传送的减少。乳酸中毒可能经常伴随糖尿病酮中毒。组织氧耗量的加大,如在败血症和恶性肿瘤中所见,也会导致乳酸中毒。乳酸血症的严重程度可以帮助揭示潜在疾病的严重性。

胰腺类检查项目临床意义(2项)

项目名称

缩写

临床意义

α-淀粉酶

α-AMY

参考值:血清/血浆25~U/L

增高见于急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减低见于某些肝硬化,肝炎等肝病

α-淀粉酶增高:急性胰腺炎:血清高于Iu/L有诊断意义,达到Iu/L应怀疑此病。流行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胰腺癌、胆石症、溃疡性穿孔、注射吗啡后血清Ams可升高,但低于Iu/L。尿淀粉酶下降较血清慢,因此,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测尿淀粉酶更有价值。α-淀粉酶减低:胰腺组织速坏死、肝炎、肝硬变、肝癌、急性胆囊炎,淀粉酶可降低,甲脏腺功能亢进、重度烧伤、妊娠毒血症、急性酒精中毒时,淀粉酶亦可降低。

脂肪酶

LPS

参考值:5.6~51.3U/L。

升高:见于急性胰腺炎、胰腺癌、胆管炎、脂肪组织破坏、慢性胰腺炎、肝癌、乳腺癌等。

脂肪酶(Lipase,LPS)是一组特异性较低的脂肪水解酶类,主要来源于胰腺,其次为胃及小肠,能水解多种含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通常胰腺以等量分泌脂肪酶及共脂肪酶进入循环,但因共脂肪酶相对分子量较小,可以从肾小球滤出,急性胰腺炎时,共脂肪酶/脂肪酶比例下降。血清脂肪酶活性病理性升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可持续升高10~15天;胰腺癌和胆管炎时也常常增高;脂肪组织破坏时,如骨折、软组织损伤手术后可轻度增高;个别慢性胰腺炎、肝癌、乳腺癌的病人也增高。

胃蛋白酶原I/II检查项目临床意义(2项)

项目名称

缩写

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I

PGI

参考值:PGI大于70ng/mL,PGI/II小于3.0。

升高:见于胃癌、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

降低:萎缩性胃炎、胃癌。

胃蛋白酶原II

PGII

升高:见于胃底腺管萎缩、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生等。PG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

胃蛋白酶原(PG)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分为PGI和PGII两种亚群。PGI来源于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PGII则来源于全胃腺(胃贲门腺、胃底腺、胃窦幽门腺)和远端十二指肠Brunner氏腺,前列腺和胰腺也产生少量PGII,胃粘膜合成的PGII约为总量的25%。合成后的PG大部分进入胃腔,在酸性胃液作用下活化成胃蛋白酶,只有少量(约1%)PG透过胃粘膜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血清PG水平反映了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PGI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萎缩PGI降低;PG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窦粘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生有关;PG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因此,联合测定PGI和PGI/II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血气电解质检查项目临床意义(10项)

项目名称

缩写

临床意义

氯离子

Cl

参考值:95~mmol/L

氯离子降低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如失盐性肾炎、代谢性酸中毒等,血清氯增高见于脱水,囊性纤维化(又称先天性粘液稠厚症)。

氯增高常见于脱水,持续腹泻及碳酸氢盐丢失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不全、肾上腺功能下降或升高导致的内分泌失调等。氯降低常见于酸中毒、失盐性肾炎和过度出汗等。

Ca

参考值:血清/血浆2.05~2.54mmol/L

浓度升高见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阿狄森氏病;低血钙症:佝偻病,慢性肾炎等。

钙增高常见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代谢性酸中毒、肿瘤、维生素A过多症等。钙降低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的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慢性肾衰维生素A缺乏症、代谢性碱中毒等。

无机磷

P

参考值:血清/血浆0.87~1.45mmol/L;24h尿液12.9~42.0mmol/24h

增高见于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磷酸盐排泄障碍;减低见于肾进曲小管变性等。

无机磷增高常见于慢性肾炎、甲状腺机能减退、多发性骨髓瘤、骨折愈合期等。无机磷降低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佝偻病等。

Mg

参考值:血清/血浆0.7~1.1mmol/L;尿液3~5mmol/L

镁浓度降低主要与消化道失镁,尿路失镁及摄取不足有关,常见于肝硬化,胰腺炎等;低镁则出现抽搐,强直,反射亢进等症状.脑脊液镁降低见于病毒性脑炎及局部缺铁性脑病。

镁离子增高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甲状腺机能减退、多发性骨髓瘤等。镁离子降低常见于慢性腹泻、慢性肾炎、甲状腺机能亢进、酸中毒等。

二氧化碳

CO2

参考值:22~29mmol/L

可刺激呼吸中枢,当分压较大时,有抑制呼吸中枢形成呼吸衰竭的危险。

二氧化碳增高: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如肺心病、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麻痹、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和气胸等。二氧化碳减低:代谢性酸中毒:如严重腹泻、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症、感染性休克、服酸性药物过多等。慢性呼吸性碱中毒,由于长时间呼吸增速,肺泡中PC02减低,肾小管代偿性HC03-排出增多。

Na

参考值:~mmol/L

升高:见于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垂体瘤、严重脱水,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等。

降低:见于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失钠、肾炎、肾病综合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尿崩症、糖尿病等尿路失钠、烧伤、大汗时皮肤失钠。

血清钠降低见于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失钠;肾炎、肾病综合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尿崩症、糖尿病等尿路失钠;烧伤、大汗时皮肤失钠。高血钠见于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垂体瘤、严重脱水,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等。

K

参考值:3.5~5.1mmol/L(13.7~19.9mg/dL)。

(1)血钾增高,见于:①急性肾功能衰竭、尿中毒症时钾排出障碍;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③各种原因引的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④重度溶血、大量输入库存血、挤压综合征、灼伤等;⑤大量使用含钾药物;⑥高渗性脱水。

(2)血钾降低,见于:①如严重感染、慢性消耗疾病等长期食欲不振以及手术后禁食时间过长而又未注意补钾者;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长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许多利尿剂的长期使用;急性肾功能衰竭由尿闭期转入多尿期③碱中毒;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时或以胰岛素加葡萄糖作为能量合剂使用④大量输入无钾液体致血浆稀释,使血清钾降低。

血清铁

Fe

参考值:成年男59~ug/dL(10.6~28.3umol/L);成年女37~ug/dL(66~26.0umol/L)。

升高:见于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再生或成熟障碍性疾病、铁的利用率降低、贮存铁释放增加、铁的吸收率增加。

降低:见于机体摄取不足、机体失铁增加、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的出血、体内铁的需要增加又未及时补充、体内贮存铁释放减少、某些药物治疗等。

在临床上,血清铁降低见于缺铁饮食、吸收不良、慢性失血、妊娠,或婴幼儿生长发育需铁量增高所致缺铁性贫血;慢性感染、肝硬化、尿毒症、肾病综合症、恶性肿瘤。血清铁升高见于铁剂治疗过量、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Zn

参考值:血清70~μg/dL(10.7~17.7μmol/L);尿液~0μg/24h。

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增多症,高血压患者。

降低: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组织烧伤、肝脏病、肾脏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

锌是重要的营养素,青少年、婴儿、孕妇、癌症及烧伤病人是缺锌的高发人群。血清锌降低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组织烧伤、肝脏病、肾脏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血清锌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增多症,高血压患者。

Cu

参考值:10.0~24.4μmol/L(63.5~μg/dL)。

升高:

(1)胆汁郁滞,不论肝内或肝外胆汁郁滞都可有血清铜和血浆铜蓝白增高,因为肝内铜随胆汁排入肠道,当胆汁郁滞反流必有血清铜的升高。利用铁/铜的比值可鉴别黄疸,若血清Fe++/Ca++比值l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若Fe++/Ca++比值l,应考虑为阻塞性黄疸。

(2)恶性肿瘤,如肝癌、淋巴肉芽肿、恶性淋巴瘤等血清铜亦可增高;铜蓝蛋白亦增高。

(3)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白血病等亦有血清铜含量增加。

(4)其他,如风湿病、感染、心肌梗塞、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亦可有血清铜增加。

降低:

(1)肝豆状核变性,因大量铜沉着在脑及肝组织内,血清铜含量降低,铜蓝蛋白明显降低。

(2)营养不良、低蛋白血征、肾病综合征,可出现血清铜降低。

铜是广泛分布于体内的微量元素。血清中的铜主要以铜蓝蛋白-铜及清蛋白-Cu2+形式存在。铜是含铜酶的重要成份,对细胞、呼吸、神经和内分泌的功能有重要作用。

风湿类检查项目临床意义(1项)

项目名称

缩写

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

RF

参考值:<20IU/ml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很有意义。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包括所有类型的免疫球蛋白,它们是抗变性或聚合lgG分子FC片段的抗体,检测RF为鉴别诊断风湿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特种蛋白类检查项目临床意义(16项)

项目名称

缩写

临床意义

抗链球菌O

ASO

参考值:<IU/mL。

升高:见于见于风湿热病、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也见于少数肝炎、肾病综合征、结核病、结缔组织疾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有些过敏性紫癜、高胆固醇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机体被链球菌感染后可产生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此抗体是链球菌的外毒素。检测ASO有助于诊断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急性肾小球疾病、猩红热和扁桃体炎等疾病。A组链球菌感染后1周,ASO即开始升高,4-6周可达高峰,并能持续数月,当感染减退时,ASO值下降并在6个月内回到正常值,如果ASO滴度不下降,提示可能存在复发性感染或慢性感染。多次测定,抗体效价逐渐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抗体效价逐渐下降,说明病情缓解。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结节性红斑、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等ASO明显升高。少数肝炎、结缔组织病、结核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病患者亦可使ASO增高。除了急性阶段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通常检测不到ASO值的升高。在肾病综合征和抗体缺乏综合征患者的血清中仅有极低含量的ASO。

C反应蛋白

CRP

参考值:0~0.6mg/dL。

升高:见于机体发炎,尤其以肺炎球菌感染、组织感染等多种疾病升高明显。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机体发炎时,患者血清中的CRP升高。尤其以肺炎球菌感染、组织感染等多种疾病升高明显。在年,CRP由Tillet在急性感染患者血清中发现,现在CRP已成为检测感染和发炎的敏感指标。并对手术后患者的监视和对婴儿感染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研究还发现,正常值范围内的高水平CRP与心肌疾病的死亡率有关,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前白蛋白

PALB

参考值:20~40mg/dL。

升高:见于见于皮质醇、帕金森氏病、饮酒和口服避孕药等。

降低:见于蛋白质营养不良(PCM)、肝功能损伤、肝硬化、恶性肿瘤、外伤及感染等。

前白蛋白(甲状腺转运蛋白)是一类富含色氨酸55KDa的蛋白,由肝细胞合成,主要作用是结合与转运。前白蛋白是反映体内蛋白状态的优良指标。前白蛋白降低见于蛋白质营养不良(PCM)、肝功能损伤、肝硬化、外伤及感染。皮质醇、帕金森氏病、饮酒和口服避孕药可导致前白蛋白升高。

转铁蛋白

TRF

参考值:~mg/dL。

升高:见于铁缺乏症、雌性激素的控制以及类脂肪的肾病。

降低:见于遗传性的缺陷、急性炎症、肿瘤、血色素缺失、急性的疟疾等。

TRF在急性时相反应中往往降低。因此在炎症、恶性病变时常随着白蛋白、前白蛋白同时下降。在慢性肝疾病及营养不良时亦下降,因此可以作为营养状态的一项指标。TRF连接上铁离子之后可以防止铁中毒以及通过肾的流失。其水平的升高常见于铁缺乏症、怀孕、雌性激素的控制以及类脂肪的肾病。其水平的降低常见于遗传性的缺陷、睾丸激素的控制、感染、急性炎症、某些类型的肾炎、肿瘤、血色素缺失、急性的疟疾以及营养不良。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

参考值:肝素抗凝:大于1U/L;

EDTA抗凝:大于U/L

降低:见于药物性溶血、蚕豆

病、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等。

G6PD是一种存在於人体红血球内,协助葡萄糖进行新陈代谢之酵素,代谢过程中的NADPH能保护红血球免受氧化物质的威胁。G6PD缺乏时,若身体接触到具氧化性的特定物质或服用了这类药物,红血球就容易被破坏而发生急性溶血反应。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由于该基因为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常见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G6PD缺乏是诱发伯氨奎啉类药物性溶血、蚕豆病、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某些感染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对高发病区人群进行该项指标的筛查,可以有效预防溶血症的发生。进行婚前体检和产前检查对优生优育和有效预防新生儿黄疸有重要意义。

D-二聚体

DD

参考值:<1.0μg/mL。

升高:见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

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DD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D-二聚体的检测对于快速血栓性疾病及时诊断以及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

补体C3

C3

参考值:82~mg/dL。

升高:见于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肝癌、组织损伤等。

降低:见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反复性感染、皮疹、肝炎、肝硬化、关节疼痛等;还可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菌血症、组织损害和慢性肝炎等。

C3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炎症反映时其值升高。低值见于肾小球肾炎和免疫复合物疾病。补体主要是在肝脏中被合成的,其中补体C3和C4是最经常被检测的。C3是补体系统中含量最多、最重要的一个组分,它是补体两条主要激活系统的中心环节。C3含量减低主要见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反复性感染、皮疹、肝炎、肝硬化、关节疼痛等。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C3含量减少,病情缓解后可恢复正常,故C3的测定不仅有助于诊断,还可以观察疗效和监测预后。

补体C4

C4

参考值:10~40mg/dL。

升高:见于各种传染病、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多发性骨髓瘤等。

降低:见于免疫复合物引起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感染、狼疮性症候群、肝硬化、肝炎等。

C4比C3敏感,炎症时C4增高,低值表明补体激活发生抗原-抗体反应。C4是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一个重要组分,它的测定有助于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治疗。C4含量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SLE、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LgA肾病。在SLE,C4的降低常早于其它的补体成份,且缓解时较其它成份回升迟。狼疮性肾炎较非狼疮性肾炎C4值显著低下。C4含量增高常见于风湿热的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塞、Rditer’s综合症和各种类型的多关节炎。

免疫球蛋白IgA

IgA

参考值:70~mg/dL。

升高:见于严重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特别是肝的炎症过程会使血清IgA水平升高。多种骨髓瘤能产生大量单克隆或多克隆的IgA。

下降:见于原发性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蛋白质从肠内流失及通过被烫伤的皮肤而流失也可引起IgA浓度降低。

IgA在可溶性免疫球蛋白中占15%。约有90%的血清IgA以单体形式存在,其余以二聚体和多聚体形式存在。大多数IgA不在血清中,而是以另一种重要形式分泌性IgA存在于泪液、唾液、消化液和呼吸道分泌液中。IgA浓度的下降发生在原发性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中,蛋白质从肠内流失及通过被烫伤的皮肤而流失也可引起IgA浓度降低。IgA水平的升高与严重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有关,特别是肝的炎症过程会使血清IgA水平升高。多种骨髓瘤能产生大量单克隆或多克隆的IgA。

免疫球蛋白IgG

IgG

参考值:~mg/dL。

升高:见于严重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慢性肝癌,传染性疾病和胆囊纤维症等。

降低:见于原发性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IgG是由血浆细胞产生的一种数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占总免疫球蛋白的75%。它的主要功能是与抗原结合,进一步触发抗原的分解。IgG浓度的下降发生在原发性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降低也可能由于蛋白质从肠内流失或通过被烫伤的皮肤而流失所引起的。严重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IgG浓度上升,如红斑狼疮,慢性肝癌,传染性疾病和胆囊纤维症等疾病。

免疫球蛋白IgM

IgM

参考值:40~mg/dL。

升高:严重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细菌和寄生虫传染病、肝脏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胆囊纤维症。

降低:见于原发性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蛋白质流失性肠道疾病及烧伤。

IgM是一种最早期的免疫球蛋白,是初次接触抗原后首先合成的免疫球蛋白。在成年人的血清中,占总免疫球蛋白的5%。IgM浓度下降发生在原发性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中。IgM值的减少常见于蛋白质流失性肠道疾病及烧伤。严重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IgM浓度上升。多种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细菌和寄生虫传染病、肝脏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胆囊纤维症可使IgM浓度增加。

B因子

BF

参考值:10~40mg/dL

用于检测人体血清中B因子(BF)的活性。

B因子是仅有一条多肽链的富含甘氨酸且对热不稳定的一种β2球蛋白,又称C3激活剂前体,是补体旁路活化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B因子以及其它补体成分的代谢率很高。正常人血浆内的补体每天约有1/2更新。合成率与血浆中补体水平明显相关,血浆补体值反映了合成和分解之间的平衡。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急或慢性肾炎、混合结缔组织病、急或慢性肝炎、肝硬化、荨麻疹、风湿性心脏病等会导致B因子被消耗而降低。各种肿瘤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急性阶段,B因子明显升高。

铜蓝蛋白

CP

参考值:23~44mg/dL

用于检测人体血清铜蓝蛋白(CP)的含量。

CP是具有酶活性的含铜的α2-糖蛋白。分子为单一多肽链,含许多糖侧链,每分子含6个铜原子,因其能催化亚铁离子氧化成高铁离子,又称为亚铁氧化酶。它是生物源胺类氧化酶及铜的载体。从食物中摄入的铜大部分在肝内与CP结合,30%~80%经由胆汁排出。血清中的铜95%与CP结合,仅5%与白蛋白呈疏松结合,后者可与铜试剂反应。每日摄入铜自尿中排出不到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由于体内铜代谢障碍所致,血清CP含量降低。CP是一种急性反应期蛋白,感染炎症时增高。在炎症或感染受控制后,此种增高可导致一过性的低水平。血清中CP含量降低见于肾病综合症,严重肝病;增高亦见于半数以上的肝癌、胆石症、肿瘤引起的胆道阻塞、妊娠后3个月及口服避孕药者。

铁蛋白

Fet

参考值:男20~ng/mL;女10~ng/mL

用于检测血清中的铁蛋白的含量。

在临床上,血液Fet含量测定是检查人体内铁储存的含量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可以指示人体内铁离子的缺乏状态和使用铁治疗的状况。碱性铁蛋白与铁的长期铁储藏量有关,存在于肝脏、脾脏、骨髓中;酸性的铁蛋白主要存在于心肌和胎盘,与恶性肿瘤和心肌疾病相关。铁蛋白测定以ng/mL为正常上限,某些肿瘤常常升高且大于此值,常见于: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肺癌、结肠癌、肝癌和前列腺癌。检测铁蛋白对肝脏转移性肿瘤有诊断价值,76%的肝转移病人的铁蛋白含量高于ng/mL,与AFP联合检测,尤其是AFP正常的肝癌患者,可提高诊断率。铁蛋白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坏死、红细胞生成受阻断或肿瘤组织中合成增多所致。

免疫球蛋白E

lgE

参考值:≤IU/mL

用于检测人体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的含量。

IgE是由两条轻链和两条重链组成的对热极不稳定的一种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它是由鼻咽、扁桃体、支气管、胃肠粘膜等处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是介导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抗体,最明显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是亲同种细胞性。在5种免疫球蛋白中,IgE半衰期最短,并且具有最高的分解率和最低的合成率,因此血清中含量最低,通常男性略高于女性,过敏体质或超敏患者,血清中IgE明显高于正常人,外源性哮喘患者较正常人高数倍,故IgE在血清中含量过高,常提示遗传过敏体质,或I型变态反应的存在。血清中IgE含量的升高分为单纯性升高和多种型升高。单纯性升高,一般是由于IgE型多发性骨髓瘤所致。多种型升高是由于特异反应性疾病(特异反应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异反应性皮炎、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寄生虫感染、T细胞功能不全症(高IgE综合征、湿疹血小板减少多次感染综合征、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选择性IgA缺乏症、重症复合免疫功能缺陷)、软组织嗜酸性肉芽肿(木村病),Hodgkig病(霍奇金病),急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风湿性关节炎,川崎病,小儿腹泻等疾病所致。血清中IgE含量减少一般由多发性骨髓瘤(IgE型除外、低或无γ-球蛋白症(原发性或继发性),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重症复合性免疫功能缺陷、慢性副鼻窦肿瘤,类肉瘤样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矽肺,石棉肺引起的。

不饱和铁结合力

UIBC

参考值:31~51μmol/L

用于检测人体血清中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的含量。

UIBC是血清中没有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结合铁的能力,与血清铁之和称为总铁结合力。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如缺铁性贫血;转铁蛋白释放增加,如肝细胞坏死。血清总铁结合力降低:转铁蛋白丢失,如肾病、尿毒症等;转铁蛋白合成不足,如遗传性运铁蛋白缺乏症。

血凝类检查项目临床意义(4项)

项目名称

缩写

临床意义

抗凝血酶III

ATIII

参考值:mg/L~mg/L

用于检测人体血清中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

ATⅢ是由肝脏合成的含糖15%且具有一定的耐热性的一种α2-微球蛋白。它具有分解脂蛋白的作用,对凝血系统中几乎所有的活性丝氨酸蛋白酶都有抑制作用,在肝素的协同作用下,可以和凝血因子中的Ⅱa、Ⅻa、Ⅺa、Ⅸa、Ⅹa等结合,抑制这些因子,特别是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其它血栓疾病)、血液疾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胰腺炎、败血症导致的休克、含雌激素的避孕药等都会导致ATⅢ活性下降。先天性ATⅢ缺陷患者中ATⅢ活性为正常人的30%~60%。往往幼年就易出现血栓,发病常在儿童期。肝脏是ATⅢ合成的重要器官,因此,肝病时对ATⅢ影响很大,测定ATⅢ的活性有诊断价值。

纤维蛋白原

Fb

参考值:2.0~4.0g/L

用于检测人体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b)的含量。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多功能血浆球蛋白,在肝脏合成,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凝血因子I直接参与体内凝血过程。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有促进心血管病发生的作用。随着纤维蛋白原检测技术的发展,对其研究逐渐深入,近年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与许多疾病有关,测定纤维蛋白原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增高常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高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和应急状态等;降低常见于先天性低或无FIB血症、遗传性FIB异常、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纤维结合蛋白

Fn

参考值:~mg/L

用于检测人体血清或血浆中纤维结合蛋白(Fn)的含量。

纤维结合蛋白是由两个几乎相同的亚单位以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具有非免疫性调理素的作用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一种高分子糖蛋白。脑血管病:血浆Fn测定有助于脑血栓与脑出血的鉴别诊断。动态观察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Fn含量有助于检测病情恢复和疗效。肺部疾患:肺心病患者急性期血浆Fn明显下降,恶化期极度降低,缓解期逐步恢复。中毒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和酸碱失调者血浆Fn均明显降低。肝脏病:早期肝硬化、爆发性肝衰竭和失代偿期肝硬化血浆Fn则明显降低。急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血浆Fn正常或偏低。肾脏疾病:尿毒症和严重肾功能受损患者血浆Fn显著低于慢性肾盂肾炎,也显著低于肾功能尚正常的慢性肾炎。血浆Fn降低越明显,尿素氮和肌酐增高越显著,愈后越差。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Fn增加而血小板不增加者出血也明显减轻,说明Fn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纤维蛋白溶酶原

Pg

参考值:~mg/L

用于检测人体血清或血浆中纤维蛋白溶酶原(Pg)的含量。

纤维蛋白溶酶原是纤溶酶的前体形式,由激活物激活,进而水解纤维蛋白(原)和其它的凝血因子,起到抗凝的作用。纤溶酶的作用是保持血管内的凝血、纤溶的平衡,使血流畅通。纤维蛋白溶酶原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纤溶系统。纤维蛋白溶酶原在血清中处于非活性状态,可被尿激酶、链激酶、胰蛋白酶、凝血酶等物质激活。激活后的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它可以水解凝固的纤维蛋白,从而使得沉淀附着于血管壁的纤维蛋白得以逐渐溶解,起到抗凝的作用。严重创伤、灼伤、外科手术、产科意外、输血反应等病理情况时,纤溶系统被过度激活,致使大量的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其活力过强,超过了抗纤溶酶的抑制能力,这时就会导致纤溶过度而致出血。纤溶过度也是血管内弥散性凝血的重要特征。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jmd.com/zzyhl/109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