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建所50周年及《分析测试学报》创刊40周年,《分析测试学报》编辑部、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联合主办“分析测试高峰论坛”线上专场系列活动。本次论坛分3个专场,共邀请到分析测试领域的9名院士及专家分别围绕“化学污染物检测”“生命分析”“科学仪器研制”主题就分析测试领域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开展交流与探讨。 ▲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所长陈江韩研究员主持论坛。11月22日,“化学污染物检测”成首场论坛开启主题。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的三位专家线上作了专题学术演讲。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所长陈江韩研究员担任论坛主持,近12万人次参加了今天的线上学术交流论坛。随着化学污染物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新型化学污染物质不断涌现并对自然界和人体造成潜在和深层次的影响。“化学污染物检测”论坛旨在分享介绍如何利用新的分析测试手段及时发现、检测化学污染物,从而降低化学污染物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 ▲江桂斌研究员、院士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江桂斌研究员致辞,并作了题为《金属形态与原子光谱》主题报告。据江院士介绍,现有的化学分析测试方法仅对样品中已知目标化合物进行分析,忽略了大量的非目标化合物或未知化合物,难以反映复杂体系中所有化合物的实际效应,直接造成对实际风险的低估。 ▲《金属形态与原子光谱》报告截图。据了解,江桂斌院士研究团队自主研制了世界上首台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ITA),该系统通过多种自动化设备的连接与耦合,形成了复杂样品分离与制备、效应物质结构鉴定、多靶点毒性效应评价及数据一体化分析多个功能区,可完成复杂样品的高通量自动化前处理、组分分离、毒性测试与结构解析,显著提高了污染物筛查的可靠性和效率。目前这套分析系统已服务于我国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国家安全等各个领域,其整合了加速溶剂萃取仪、全能样品前处理平台、机械臂等设备,通过硬件连接和软件控制结合的方式,可完成复杂样品中目标有机污染物的自动化提取与制备,在各类介质污染物分离与制备方面获得了较好的应用。在新污染物检测与鉴定方面,应用ITA系统及设计理念,针对环境中常见的60种化学污染物进行了筛选。在实际样品中效应物质识别方面,利用效应导向技术对电子垃圾拆解地附近底泥中的雌激素效应污染物和多环芳烃受体激动剂进行了筛查与识别。在产业化及合作研究方面,提出了集约型自动化小型机的创新思路与设计,与国内知名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了有毒化学品的筛查与识别工作。 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蔡宗苇教授作了题为《新型对苯二胺醌类环境污染物的鉴定、表征和风险评估》的学术报告。报告对新型对苯二胺醌类环境污染物的鉴定、表征和风险评估作了详细介绍。确认了一种广泛采用的轮胎橡胶添加剂6PPD的氧化产物——6PPD醌能在较低的剂量下引起银鲑鱼的急性死亡,该类型新型污染物广泛分布在包含水体、土壤和大气在内的多种环境介质中。实现了对多种环境特征的综合表征,包括潜在来源、影响因素和时空变化,并发现了新型PPD醌具有和多环芳烃醌类似的氧化应激效应。 ▲《新型对苯二胺醌类环境污染物的鉴定、表征和风险评估》报告截图。二级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吴惠勤作了题为《化学污染物高通量质谱检测方法研究》主题报告。报告指出,我国面临严峻的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问题,人们日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