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中国食粮不安全”缺少根据

导读

去年小麦、玉米、大米进口大增近3倍  “中国食粮进口去年增加了,这是客观事实。但是,由于中国食粮进

去年小麦、玉米、大米进口大增近3倍  “中国食粮进口去年增加了,这是客观事实。但是,由于中国食粮进口增加就提中国食粮威逼论,或说由于这样,中国食粮不安全,是缺少根据的。”在昨日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驳斥外媒传言。  沈丹阳援用海关数据称,2012年1月~11月,中国食粮包括小麦、玉白癜风原因米、大米3大作物的品种进口数量合计是1077.5万吨,同比增长了294.5。他认为,主要原因有3,1是国内外市场价差增大;2是国内饲料用粮,尤其是玉米供求偏紧,企业在国际市场增加采购量,以此来补充不断增长的饲料用粮库存;3是2011年同期中国小麦、玉米和大米进口的基数相对非常低,总体上看是企业经营和市场需求的正常反应。  首创期货分析师刘小英对《第一财经》表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人均食粮的消耗水平也在不断增加。这对具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来讲,更是如此。中国人均耕地仅1.3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也使得中国对粮食安全格外关注。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樊明认为,所谓粮食安全,从国家层面来讲,其核心要点是一国的食粮供给是不是充足稳定,至于食粮的来源是国内生产者还是国外生产者并不是最重要的。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食粮及肉蛋奶等副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大,这就使得我国对食粮需求量还会继续扩大。虽然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9年丰收,但依然与需求有缺口。这样,进口就成必要选择。”中衍期货分析师陈芳对本报说。  虽然玉米产量超过稻谷产量383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但是消费需求的延续增加,依然没法充分满足。中国的食粮主要用于食用用粮和非食用用粮,前者分为口粮和饲料用粮,后者包括种子用粮和工业用粮。  中衍期货分析师曹龙宣表示,中国的口粮安全并没有遭到影响,更多的玉米进口是用于饲料消费。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研究员任常青称,从整体来看,食粮消费结构并没有产生很大变化。虽然去年玉米进口量较大,但玉米并不是主要口粮,主要用作饲料加工和工业原料。这对我国的口粮安全其实不影响。  任常青补充说,我们在重视生产的同时还需要对食粮的其他环节进行相应的管理,如蕴藏、运输、加工、消费等诸多环节都出现巨大效力损失和浪费。  樊明表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不重视粮食安全,但寻求自给自足并不一定就能保证粮食安全,相反依托进口也不代表食粮就不安全。粮食安全的核心是食粮充足稳定的供给,而不是是不是由自己生产。日本、韩国食粮自给率就不高,但这些国家其实不因此特别担心粮食安全。  “中国进口食粮数量增加,这类经济行动符合国际市场交易规则,本身就没有多大的错。”樊明认为,这在长时间会有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中国并没有大规模从国际食粮市场进口食粮,而食粮进口多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脸上长白癜风多的是由市场决定的,而非政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jmd.com/zzywh/927.html
------分隔线----------------------------